十二度圆皆好看,就中圆极在中秋

时间:2022-09-09       来源: 中国旅游行情报

  大气中秋月圆诗词六首:皎皎秋空八月圆,常娥端正桂枝鲜

  古人爱月亮,并非一味为雅,而是人类的照明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

  原始人类开始使用火种,预防野兽,烤熟食物,但是火种需要人维护。在田野,在狩猎的过程中,大量仰赖自然天光。太阳存在毋庸置疑,万物生长,大量的热量来自太阳,而夜晚,有着圆月之夜的夜晚,补充了光线的不足,人们可以充分利用月光狩猎,迁徙。

  而月亮和水,潮汐,生殖有着神秘的联系。

  上古神话,天帝的妻子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每天都在天河给月亮洗澡,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年有十二个月亮,按照古人的想象,一个月洗一个月亮出来,当然满月最美,圆得皎洁如同孩子的脸,仿佛还带着笑声。至于这十二个月亮年复一年轮流洗澡,他们长大后是什么样子,就没有人知道了。

  而月亮的确和潮汐相关,月满时候,地面上的水潮汐增大。而古人认为水生万物。

  原始人类有天生的物种忧患,崇拜一切具有强烈生殖功能的动物和植物,喜欢大腹便便的东西,比如圆润的果实,诸如桃子,楚地更以蟾蜍为神奇,说天上的月亮,就是巨大的蟾蜍精,月亮上的暗影花纹,就是蟾蜍的明证。蟾蜍不断产卵,诞下子孙,不信,那月圆之夜,山间的蟾蜍叫声会特别密集分明。

  如果你穿越上古,没准就可以看到每个月圆之夜举行的祭月仪式,那里面有人们深深的多子多福延续的愿望。

  古人的聪慧,在于极致观察身边自然的事物,有些已经被现代科学证明,是智慧用错了方向,造成错误的结果。但是有些,却还是正确的。

  比如以太阳在地球表面的运行划分年份之后,一年中最美最大最适合祭祀赏玩的月亮,是哪天?

  无可怀疑,是秋月,是八月十五的圆月。

  有人说,古人是错的,因为超级月亮经过计算,落在农历八月的时段并不多。

  超级月亮的存在,可以在春夏秋冬的某一天,但是你是否可以如愿看见呢?

  在中国传统对四季气象的经验把握中,春天多云,夏天多雷雨,冬天寒冷,不适合沐浴月光,而只有秋天的月亮,天高气爽,云彩清淡,你可以分明看到它清晰的模样,领受具有穿透力的光辉,而这一时段,以农历八月十五为最。此时传统中国进入少雨的秋凉白露节气,露水的存在,一方面能滋润秋冬作物,另外一方面,具有凝结沉降近地面灰尘雾霾的作用。

  高天有北方干燥的冷气流驱散水汽多的暑云,低空有露水沉降近地面的灰尘,此时的月色是一年中最皎洁美丽的时段,而以八月十五左右的满月为最。虽然满月有着一两天时间的偏差,但是传统将八月十五,作为月圆之夜固定下来。

  这就是八月十五月儿圆的气象环境。

  古人仰赖天光,农村里近现代,还有披星戴月的劳作。我相信在当代边远的山区农村,公路未必通到家家户户,路灯未必如城市密集,在满月或者月光皎洁的夜晚,人们还是会不提灯笼的走在田间路上,那月光皎洁的夜晚,给人另类的愉悦,辨得出前面村人的衣裳,愉悦的打个招呼。

  而在连油灯都觉得奢侈的古代,有明月的秋夜,你听见织布机在响,那是勤劳的女子,在月光下织布,赶在寒冷来之前,纺织足够的布匹衣料,给家人。

  而女子最为傲娇的一项技巧,就是能在月光下穿针做衣裳,这是多么节约成本的事啊。

  古人亲近月亮和月光,因为那是生活。

  古人爱着一年中最美的秋月,那是生活和祝福。

  何况月亮那么圆,那么美,象征着团圆幸福。

  在不能登月的时代,月亮带给人遥想,那月亮上头,有些什么?是如同人类的宫殿和田园吗?

  我们愿意上面住着仙女嫦娥,我们愿意上面有着宫殿桂花,我们愿意有位神仙伴着自己的寂寞孤独,又或者是幸福美满。

  就算是当代,知道月球表面是如许荒凉,然而有感情的人,仍旧愿意对着月亮许愿,因为它圆,它亮,如同一切感情的期望。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唐 · 杜甫《月圆》

  就算是现实主义,不相信神仙的人,也会爱着月亮的美,爱着中秋月色的皎洁。

  杜甫就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不会笃信神仙,但是却不能拒绝这照耀天宇的秋月,这月光之下,有远近江山,还有他远在万里之北的故乡洛阳。

  54岁的杜甫,此年寓居在四川的夔州,这里有历史名城奉节,有曾经惊涛骇浪的滟滪堆。岸山夹峙,长江滚滚。

  他因为安史之乱,已经离开故乡七年。

  在之前的盛世长安和洛阳,八月十五是大节,整个八月都是节日的狂欢,有唐玄宗八月五日的千秋节,有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有万民观看的皇帝祭月,彼时,万国来朝,就算是洛阳郊区,田野丰美,人情温厚,那是杜甫的故乡。

  但是盛世被战乱击破。

  他现在站在帝国边境的四川夔州的高楼上,过着中秋夜。

  这里显然没有长安洛阳的那种狂欢和热闹,但是好在,有奇山异水,当空明月。

  在本地朋友的高楼聚会上,杜甫的心特别宁静。

  他站在楼上,久久望远。

  那一轮孤独的月亮,圆满升上天空,照耀着整个楼宇,那月光皎洁,让人忍不住打开高楼的门窗,去看它。

  那月光流淌在长江之上,波光如同碎金摇荡,那月光穿过窗户,照在了宴席上,连宴席也灯月交辉。

  我看见那满月升上了对面的山峰,显得群山肃穆,沐浴银纱,更加觉得壮阔幽静,仿佛喊一声,就能有无数回音。此夜月朗星稀,为了月亮,群星退隐黯淡。

  我望向极远的地方,那北方之北,那洛阳长安,也一定沐浴在同样的清辉下吧。

  我在想,故乡的松树桂花还有菊花,此时该发芽该开花了吧。

  如果你去过四川的崇山峻岭,你就知道杜甫的这首中秋月,有多么壮美。

  高山明月,流水夜色,挡不住他月光下的望乡和思乡。

  “皎皎秋空八月圆,常娥端正桂枝鲜。

  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唐 · 徐凝《八月十五夜 》

  喜欢唐朝,是因为唐朝人有活力。

  李白从四川到扬州到长安,都是自费旅游。而唐朝盛世,继承隋朝的南北运河,又开拓长江航道,水陆运输很发达。

  很多人借着便利的交通条件旅游,去浙江看海,去草原逐鹰。很多人因为长江是重要的交通水道,主动被动领略了巴山壮丽,巫峡神奇。

  而徐凝是浙江人,家庭富庶,颇有诗名。他也去长安应考,不过不像很多人对落第耿耿于怀。在结交了白居易元稹之后,他洒脱的游历山水,回乡隐居。

  这应该是他从长安特意经过长江水道,路过巫峡十二峰回浙江的船上。

  在长江的客轮上看十五的明月,那是别有奇丽的风味。

  澄澈的天空,一轮明月照耀,月亮端正圆润,清晰可以看到上面的阴影,传说那是桂花树。正是能见度好,所以那桂树婆娑,仿佛正新鲜。

  奇山异水带来心灵的振奋。

  一年中多少月圆,都赶不上今夜,在巫峡十二峰前,看着月光照耀峰峦,呈现百态千姿。

  这首诗简洁大气,情感明快饱满,写出河山之丽,此夜与众不同的美。

  在月光下仰头领略山高月皎,横看成岭侧成峰,下面是秋潮江水,流动的壮阔。

  “每到月圆思共醉,不宜同醉不成欢。

  一千二百如轮夜,浮世谁能得尽看。”唐 · 张蠙《十五夜与友人对月 》

  唐朝看八月十五的月亮,成为潮流和节日必备。

  且八月十五有官方的假期,且三天,很多做官,游学的人,都可以松弛生活工作的节奏,从容回乡或者访友。

  所以期待过八月十五,朋友间团聚热闹,谋求一醉方休的情谊快意实在正常。

  但是真正八月十五来了,却在喝酒和赏月间,有两难。

  是顾及友谊还是玩赏美月呢?

  如果醉了,那就错过了这最美的中秋月了。

  选择的结果,还是小酒怡情,赏月为主吧。

  因为他是这样说的,人生满百,也不过是一千两百次月圆之夜,看一次少一次,何况人生不满百,谁能次次对着月圆?何况中秋的圆月,百年不过百次,所以生不满百,珍惜这一轮皎洁月色为好。

  我常想,唐朝人为什么如此钟爱在户外和自然交接?

  想了很久,有一个原因,那是因为当时人们医药不发达,愿望用亲近自然的方式获得身心的健康和能量。这也不算迷信,多运动,总是对健康有利。

  但是这样的户外赏月的潮流,在宋朝就逐渐没落了。

  经过战乱而平定太平的宋朝,更加看中中秋节的另一个内涵,就是团圆。

  就算是赏月,也基本在庭院园林的高楼上,不像唐朝人,到处游历,以大气自然的风光陶冶身心。

  “宿阴初卷尽,万状正萧然。

  夜色兼秋半,人情爱月圆。

  褫巾洒浊酒,露坐幕青天。

  佳节还相遇,阳阳忆去年。”北宋 · 韦骧《中秋南康夜会得天字 》

  和唐朝人狂爱中秋月色,对身心进行投入洗礼不一样,宋朝人更多的是和家人朋友共度中秋节。

  凉风吹散天上的阴云,秋气渐浓,树木有着萧然之感。

  这秋天一半时节的半夜,正是中秋八月十五,人们就爱着八月十五的月圆的含义,进行团聚相会。

  几个人一起,在庭院里,举杯喝酒,是相会的难得,是豪情,酒杯撞处,酒水荡漾,大约还会有着五花马千金裘的飒爽豪情。

  大家一起喝酒写诗,共度今宵。

  和唐朝人相比,宋朝人更现实,借着佳节团聚,相逢的人再相逢,月色是背景,团聚是核心。

  “寻常一样窗前月,人只看中秋。

  年年今夜,争寻诗酒,共上高楼。

  一奁明镜,能圆几度,白了人头。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输少年游。”宋末元初 · 汪梦斗《人月圆 》

  宋朝人没有唐朝人那么热爱户外的秋月,中秋节是个人情大节,重在团聚宴会。

  王梦斗写了宋朝中秋节的热闹。

  那中秋节的月亮,和平常的满月好像并没有什么不同啊,为什么人们只看中秋的月亮,只重中秋呢?你看,年年中秋,到处都是人山人海,大家登上高楼,到处都是宴饮。

  实际上随着时代进步,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休闲聚会,而中秋节的节日和明月给了个很好的理由聚会。热闹也是一种景观。人们外出,寻找那种热闹中的安全感,随意感。重点在于一起游玩,享受休闲时光和友谊。

  所以年轻人居多。

  但显然汪梦斗过了年轻时段,他没有年轻人那种拥抱世界和友谊的热情。

  他想着的却是年光如水,岁月白了少年头。

  他现在没有多少兴致,像年轻人一样借着节日狂欢旅游。

  那么宋朝之后的中秋节,赏月实际不是主流,而更多的是人间的热闹。

  汪梦斗这首词写得通俗,但是他说错了开头。

  中秋月,自古就不寻常,那引发钱塘狂潮的,怒水奔腾的,就是中秋月,只是沉湎在世俗中的宋朝人,早已经淡化了中秋月的来历。

  当然这也是时代和社会的进步,生活富庶,人们不在敬畏自然。

  “十二度圆皆好看,就中圆极在中秋。

  前峰独上还吟玩,高兴多于庾亮楼。”北宋 · 孙复《中秋月 其二 》

  这首诗放在唐朝,叫做时尚,放在宋朝,叫“古意”和小众。

  因为人人都爱着世上团圆的热闹,你独自看月,就显得另类了。

  但是他的这种古意,却极好。

  一年十二个月圆,都好看,但是最好看的,是中秋节的满月,最大,最圆,最饱满。

  我独自去山头看月,沐浴神奇的月光,这最自然的山月,比在高楼上看,更显得天然,出尘,而我兴致勃然,如在仙境。

  这是深爱自然的人,高山赏月,比起倚楼看月,更加有着山野自然之美。

  但是从宋朝开始起,中秋节的内涵,侧重在良辰美景之下的人间团圆,像这样领略秋月之美的,逐渐少了。

  但是中秋节的存在,昭示了秋月不可动摇的地位,那是人心的安稳团圆。

  实际上,如果有空,我还是建议要独自赏下中秋的月色。

  因为那里面包含着我们文明的历史进程,从上古,到今天。

  我们不再畏惧自然,但是要珍爱给了我们生存和延续的自然,爱着它的一切无私和美好。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