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已有新春桂,多谢烟香更入衣。

时间:2022-03-26       来源: 中国旅游行情报

  晚唐郑谷海棠四首:上国休夸红杏艳,海棠风外独沾巾

  晚唐时候,海棠花因为其开在仲春,富丽多姿,已经从四川广泛移植到江南和长安洛阳。有诗友说,海棠不独四川有,原始的海棠应该是生长在四川同一纬度。我的解读是因为中唐四川薛涛等四川名士的喜爱,海棠被大规模种植扬名,无论是四川还是四川之外的海棠,声名日隆。

  当时许多人认为四川就是海棠的故乡,或者四川的海棠,品种更美。

  海棠在仲春开放,略在桃李梅杏之后,填补了盛春花事的不足。从出土的敦煌曲子词来看,至少晚唐五代时期,长安洛阳已经是广泛种植海棠,其繁盛的花朵,绚烂的花开,是赏春乐事,家人在海棠花下赏春簪花,春色旖旎,在歌女的传唱中,让边关将士,生出恋乡爱国的情怀。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饶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唐末 · 郑谷《海棠(869年) 》

  郑谷生在晚唐,江西宜春人,父亲曾是柳州刺史,这应该是不错的中产官僚家庭,生活较为稳定,从小郑谷就显出过人的诗才,被父亲的好友司空图赞赏,说你长大了,一定是诗坛最亮的星。天才有了指引,当然是发挥天才的特质。这首18岁时的海棠诗,已经显出了他过人的才气,以清新明快的诗笔,写秾丽的海棠,很有盛唐之气。或者这盛唐之气,来源于他的少年期,还有并未感知和到来的晚唐变局。

  只有海棠最胜春风,在仲春最美的春风里绽开花朵,如同美人抹开胭脂,又或者是春风特地眷顾?

  让无数人生出了带酒看花的热情,生出了歌咏。

  那秾丽的海棠,最适合此时春雨中看,看她的美丽,全在娇娆将开欲开时。

  海棠花,无论是垂丝海棠还是西府海棠,因为伞状的花序,有着一芽多柄,柄条细长如流苏,而花朵开在柄端,往往开花时,会因花朵的重量,呈现一定的弧度,有一种特殊的向人美,垂悬美。

  尤其是垂丝海棠,花柄可以长达4厘米,因为花朵的分量下垂,而未开的花朵仿佛一朵朵倒挂金钟,形成独特的美感。

  而当它们全部开放时,又有整体绚烂如潮的壮美。

  所以郑谷以饱满的笔触,写出了细雨中海棠开花那种柔韧秾丽,拟人的美态。以即将盛放的海棠最好看。

  仿佛是莫愁少女,在窗前正在低头犯懒,只看到侧影。写海棠容易流于香丽,比如用杨贵妃作比,美则美,但是杨贵妃是妻子妾室,容易让人联想。

  少年的郑谷当然不喜欢这样的比方,他喜欢的是清丽烂漫的少女,让他产生纯洁浪漫的思慕,所以他看到想到的海棠,还真不是画家所能画的,因为他们在海棠上基本已经被套路了,动不动就画个少妇春睡图。

  而郑谷此时的心情还是带着少年的明净和浪漫,仿佛被一个美少女粉色的侧影吸引,就愿意像蜜蜂蝴蝶一样缭绕她。他说羡慕蝴蝶可以留在海棠枝上,翩翩起舞。

  为什么这首诗美呢?写出了海棠和他自己的少年心。

  且此时郑谷优渥少年,在长安读书,志在冲刺科举,他所看到的感知的,如同贾宝玉在大观园的时代,纯净,向上,青春,唯美。

  这首诗让他少年成名。、

  "海棠风外独沾巾,襟袖无端惹蜀尘。

  和暖又逢挑菜日,寂寥未是探花人。

  不嫌蚁酒冲愁肺,却忆渔蓑覆病身。

  何事晚来微雨后,锦江春学曲江春。" 唐末 · 郑谷蜀中春日(一作雨)(883年)

  一战二战不成功。郑谷的科举考试路,可谓波折。不过这也很好理解,科举不是用来选拔人才,是用来淘汰人才的,尤其是在晚唐。在同等条件下,没有深厚的背景,就等着下次吧。想必郑谷的父亲也是清官,没有什么后门可以走,从20岁到32岁,他起码考了4次。

  然后32岁那年,黄巢起义爆发,长安被攻占,战火连天,他和家人躲避战乱,来到了四川。此时父母已经老了,他到四川有一句诗“所向明知是暗投,两行清泪语前流。”也就是他是不得已来的,因为生存必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工作,屈就在某个幕府下,忍受着他平生不愿意的折腾和压抑。或者竟是要自己开荒种地,打渔晒田,但是在生存和家人面前,那又能够怎样呢?

  但是这里有海棠花啊,四川名花,绚烂如锦。

  一阵阵海棠风吹来,海棠花飘落在他身上。他之前可能从来没有想过是以这种方式来四川。

  这一次是家国之难,他来得如此被动。

  又是仲春二月初的踏青挑菜节,从前他是主动去长安曲江看海棠,但是海棠现在绚烂在他眼前,他却另有感慨。

  长安被黄巢攻占,农民起义,军阀混战,而他的梦想和路都截断。

  现在进退不能,困在这里,且操劳多病。

  只有海棠花,微雨绽放,那秾丽清润,仿佛和长安曲江一样。只是长安,他什么时候能够回去?

  "浓澹芳春满蜀乡,半随风雨断莺肠。

  浣花溪上堪惆怅,子美无心为发扬。" 唐末 · 郑谷《蜀中赏海棠(883年)》

  滞留在四川的郑谷,很容易想到先贤杜甫。他如果是有选择而来的四川,肯定还有杜甫的原因,因为晚唐时候,杜甫已经成为很多文人爱国的精神坐标。

  但是真正能够几乎全程感受杜甫磨难的,郑谷算是不多人中的一个。

  他和杜甫一样,感受的是时代的巨变,只是安史之乱最终平息,郑谷还在过程里,他当然相信这是唐王朝的一次冲击,肯定会海晏河清,但是过程中的磨难和苦楚呢?

  既来之,则安之,他特地去杜甫草堂游览,看到这里浣花溪上,海棠盛放。

  郑谷大概率是不知道杜甫时代,海棠并没有如此广泛种植,且杜甫的草堂,原来也是临时安家的住所,有着一点闲田,杜甫想办法种植的都是农业作物,比如蔬菜,竹子,枣树,要迫切解决家庭的吃饭问题。

  或者黄四娘家有吧,千朵万朵压枝低,但是杜甫并没有特别的情感在海棠花上,因为那个时候,海棠叫棠梨,红棠梨,就是野生的梨树。

  是杜甫之后中唐的薛涛以其女性的热爱,将自己的住所溪水边种满这种海棠。以至于后人想象杜甫在草堂的时候,也一定是海棠缭绕。

  郑谷来的时候,杜甫和薛涛都成了历史名人,这里两厢重叠,海棠花开满了浣花溪和草堂。

  很是壮美。

  郑谷站在这里的第一直观,当然是海棠如此绚烂而美,风雨凄凉,更显得落花壮烈。

  他写了一句名诗,为什么,杜甫就没有一首关于海棠的诗呢?

  郑谷怎么想的,我清楚,落花风雨,悲情乱世,杜甫和他没有什么不同,如果杜甫在,这样的苍凉美景,如何不震动心灵?

  这首诗引发了宋朝对杜甫为什么不写海棠的争论,其中有一个奇特居然主流的观点,是,杜甫的母亲叫海棠,所以杜甫不能写。

  这种观点很可爱。四川不能没有杜甫,也不能没有海棠,他们必须完美统一并作出解释。

  但我喜欢这首诗,是因为郑谷心中有那种无言悲怆。

  郑谷是个思想很正的爱国者,如他所愿,黄巢起义,最终如同安史之乱一样平息下去。

  他继续向着梦想前行,36岁,他终于考上进士。

  考上进士放榜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四川。

  这里有滞留的家人,还有无限的海棠,还有给予他精神支撑的杜甫草堂。

  "上国休夸红杏艳,深溪自照绿苔矶。

  一枝低带流莺睡,数片狂和舞蝶飞。

  堪恨路长移不得,可无人与画将归。

  手中已有新春桂,多谢烟香更入衣。"(887年) 唐末 · 郑谷《擢第后入蜀经罗村路见海棠盛开偶有题咏》

  作为进士,杏林春宴,他自然是参加过的,但是经历乱世坎坷颠沛的他,更爱着陪伴他多年的四川海棠。

  不要说长安城里杏花开,我就爱着这海棠在四川的溪水边,自在开放。

  那低垂的海棠,流莺滑过,垂悬如睡,那风吹起花瓣,处处飘飞。

  这里离京城太远,我无法将你们带回京城,你们这么美,却没有人能够画出你们天真的样子。

  我已经手中有桂花,谢谢你们,海棠,谢谢你们一路陪伴我,一路迎送啊。

  郑谷的诗多半清新流丽。他是真喜欢海棠花,从少年的长安海棠,到中年的四川海棠。很少有人扒开他的时代背景来看,他其实一生身处乱世,很是颠沛,只是他爱着他的大唐,很少用负面的文字来描写自己的坎坷。但是越是如此,越是可以发现,那种寄托和怀抱之深。

  郑谷在不长的人生里,他只活了60岁,多次入蜀,除了逃避战火,更多是爱这里的海棠花,爱这片曾经生活过同样坎坷的杜甫。

  海棠是他的生命之花,幸运之花,灵魂之花。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