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长唢呐·国家级非遗项目

时间:2022-06-13       来源: 中国旅游行情报

  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

  宝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向世界生动展示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为文化中国、大美中国增添了独特魅力。

  在我们子长,有着子长唢呐、子长刺绣、子长煎饼、子长凉粉和瓦窑堡的传说……等等等非遗文化,它们是子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子长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连接着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传薪火,承未来,在非遗传承中涵养更加深厚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让优秀的非遗文化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 带你了解子长非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积极培养传承人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子长唢呐·国家级非遗项目

  陕西延安子长市,位于黄土高原中部,北依横山区 ,东接子洲县、清涧县,南连延川县、延安市,西邻安塞区、靖边县,子长禹贡时属雍州之域,原名安定县,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为纪念民族英雄谢子长改名为子长县,2019年国务院同意批复撤县设市,先后有10名子长籍军人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素有“红都”和“将军县”之美誉。

  漫长的岁月雕琢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目前子长市非遗项目有——国家级1项,省级4项,市级9项,县级29项……

  子长唢呐

  保护单位:子长市文化馆

  据史料记载,唢呐从波斯(今伊朗)和阿拉伯一带流传过来,经西域龟兹一带进入中国内地,于金元时期开始逐渐盛行。后经与当地音乐结合,被民间称之为“喇叭”“大吹”。清代以“回部乐”取名“苏尔奈”。所谓“喇叭”即今天的高音唢呐,“大吹”为中音唢呐,民间传统称为大唢呐,即今天的陕北大唢呐—子长唢呐。金元时期开始盛行的唢呐,在明代流行更为广泛,并被民间广泛使用。明代最早有王磐的《咏喇叭》之《朝天子词》,借“喇叭”讽刺阉党弄权作恶。之后,抗倭名将戚继光将唢呐用于军中,他在《纪效新书》之《武备志》中曰:“凡掌号笛,即是唢呐”,流传至今的《大摆队》《得胜回营》等曲牌则体现出了铿锵有力的军乐特征。明代后期,王圻著《三才绘图》曰:“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民间亦用之。”由此,子长唢呐历史与之大致相仿。

  子长唢呐音色明亮,低音浑厚,高音挺拔,气势磅礴。抒情时,悠扬悦耳,委婉动听,如行云流水;喜庆时,欢快明亮,亢奋激越,如万马欢腾;哀怨时,如泣如诉,荡气回肠,如苍天悲哭。每遇喜事红事,唢呐用于迎亲酬宾,增添喜庆、欢乐的节日气氛,起到了道喜助兴的作用。凡遇悲事白事,唢呐用于迎接亲朋、陪衬祭灵、出殡引路,以烘托优伤气氛、表达对逝者的哀思。一曲动听的子长唢呐,令千百人倾倒折服。唢呐已经成为子长人一生的的陪伴,体现了子长人对这片黄土不离不弃的深厚感情。

  子长唢呐一般杆长42公分,用柏木制成,长号为前奏,小鼓、乳锣、小镲为伴奏乐器。传统唢呐班由5人组成,称“小五件”或“老五件”。通常由上下手双人演奏,下手依附上手作升度简化演奏,被称为“吹鼓手”的唢呐艺人基本遵循慢起、中续、快结尾规律吹奏。音乐主分悲喜两类,内容丰富,代表性传统曲牌有《大开门》《大摆队》《得胜回营》《苦伶仃》等110多个。

  子长唢呐源于陕北民间,兴盛于陕西省子长市。子长唢呐的主要特征:一是杆长碗大,音域宽、音色美,能自身形成音区、音色、音量的鲜明对比。其音乐高亢、浑厚、深沉,所吹奏的乐曲舒放有致,表情达意,与它所处的黄土高原氛围、自然环境一致,能够达到很高的艺术听觉和氛围感受。二是具有群体性、表演性,数百人可以集体齐奏同一首乐曲,边吹边舞,整齐统一,气势恢弘,排山倒海,被誉为传统的陕北军乐队。三是长号作为子长唢呐的特性乐器,更能将齐奏气氛推向高潮。四是吹奏时鼓腮换气,可连续吹奏,持久性强,能达到婉如流云、引人入胜的境界。五是既保留传统曲牌又有移植民歌小调、戏剧、宗教音乐等产生的唢呐曲牌,种类繁多,丰富多彩。

  子长唢呐先后应邀百余部影视剧的拍摄,先后远赴英国、俄罗斯参加军乐节演出,曾多次组成百人以上的大乐队参加省市各种大型活动。中央广播电视台“红红火火过大年”走进子长向全世界直播了子长唢呐过大年的宏大喜庆场景。子长唢呐还先后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第二届全国唢呐展演一等奖。子长市先后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被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唢呐之乡”。

  焦养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1956年生,子长市寺湾镇李家川人。师承当地著名艺人安生荣先生。整理出版了《陕北唢呐传统曲牌集》,发行了《陕北唢呐喜庆套曲》盒式磁带,9次登上央视,先后为《北斗》《唢呐迎亲》等10余部电影和电视剧拍摄配置唢呐音乐,获“中国吹歌大王”荣誉称号,为子长唢呐的宣传推广、整理研究、传承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李树林: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1954年生,子长市马家砭镇人。5岁跟四伯父李成禄学习唢呐演奏技巧和传统唢呐曲牌、民间的民歌、小调等,14岁出师行艺,又拜申祝林为师,为方园几十里有名气唢呐吹鼓手,被誉为“神吹”。1984年参加地区调演获个人一等奖,参加陕西公路系统调演获团体特等奖、个人优秀奖,1992年参加全国唢呐邀请赛获三等奖,2006年7月在秦皇岛全国唢呐大赛中获最高奖“山花奖”,在陕西省百县千场农村文艺调演中获一等奖。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参加演出,先后应邀参加《羊马河战役》《北斗》《火种》《刘志丹与谢子长》《童年的回忆》等多部影视剧的拍摄。

  赵治海: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1970年生,子长市余家坪镇人,9岁起就师承常体英,20岁起自立门户组建乐班,积极带徒,并传授唢呐演奏技巧,多次参加国省外大型文化展演活动。

  唢呐声声,声声唢呐。

  在延安这块贫脊而肥沃的土地上,醉人芳心的天籁之音早已渗透于百姓的田间地头及生活娱乐之中,成为人们的精神依托和最爱。

  —— 子长唢呐

  据了解,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子长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和传承,先后开展了非遗调查、非遗培训、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系列活动,让子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目前子长市共成立了唢呐、秧歌、道情、曲艺、民间艺术等10个文化类协会、8个道情剧团。截止2022年5月,子长市申报入库非遗项目有:

  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通过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让老百姓更有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进而催生认同感,取得其它东西难以替代的自信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