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橙旅游】2021年开年,亲近自然的户外游、乡村游热度不减。伴随户外活动增加,各种环境问题随之出现,回顾2020年,呼伦贝尔草原遭越野车碾压、游客破坏钟乳石等情况并不罕见。为保证游客游览过程中减少环境破坏,政府和景区愈加重视生态旅游。
1月11日,在“一个星球”峰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表示,中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国家公园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未来将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建设美丽中国。
目前来看,发展生态旅游已经成为2021年开年的旅游“大计”之一。
当户外旅游“撞上”生态保护
1983年,生态旅游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首次提出,之后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并迅速普及,其内涵也得到不断充实,现在,生态旅游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依托的复合观景、度假休闲旅游成为市场中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中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
中国的生态旅游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
举例来说,1982年9月,中国首个国家森林公园———湖南张家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标志着中国自然保护区森林旅游开始起步,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999年,四川推出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等景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随后,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举办国际森林保护节,推出武陵园等生态旅游区。以湖南和四川为起点,生态旅游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1999年,全国森林公园共接待游人9000多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超过5亿元。
生态旅游带来的生态旅游带来的效益巨大,但与大众旅游相比,全国的生态旅游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很多地方明明有众多生态旅游资源,却缺少推介和宣传,生态旅游资源还保持在持续发掘状态。
伴随疫后游客渴望出游的欲望高涨以及疫情常态化下的卫生防护,生态游得到新的发展机会。
“生态旅游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观光旅游,强调的是参与度与体验感,受众是旅游市场的主力消费群体,如度假、休闲、亲子、自然体验教育等形式,未来生态旅游是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受疫情影响,出省游、出国游都受到很大限制,城市周边度假游蓬勃发展。生态旅游强调的是生态环境为本底,休闲度假为形式,内容体验为引领,个性化服务为特色。所以疫情之下,生态旅游大有可为。”泛华生态旅游规划设计院院长、乡志文旅创始人吕玄表示。
但另一方面,生态旅游市场正面临“保护”与“开发”难以协调的复杂局面。
摄图网
“保护与开发”不可兼得?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对自然景区或保护区来说,资源环境的保护是旅游开发的前提,而生态旅游是资源环境发展的基础。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膨胀,甚至是景区的过度开发都对自然生态资源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
自然与人为,保护与开发,环境与经济,旅游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每个旅游时代背景下都必须面对的命题。
一般来讲,自然保护区指对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自然保护区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更是濒危动植物的主要分布区,水源涵养区,甚至有特殊意义的地质构造、地质剖面和化石产地等,基本禁止任何直接利用自然资源,严禁一切生产性经营活动。
但《自然保护区条例条例》中,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里有一项写到:在不影响保护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组织开展参观、旅游等活动。
相关政策的出台让以自然保护区为依托主体的生态旅游逐渐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保护区的生态问题日渐加剧。
距北京仅约380公里的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因地质构造奇特,被誉为天然的“火山博物馆”。但因公园基础服务严重不足、不具备接待服务条件,且草原生态环境被游客破坏,2018年8月,当地政府无奈将公园暂时关闭,封闭期间禁止游客进入。
据景区相关服务人员表示,一些游客随意驾车攀爬火山、碾压草原、丢弃垃圾等,对火山地质遗迹和周边的草原生态环境造成一时难以恢复的破坏。而在发现旅游业带来的环境问题后,相关部门尝试了不少治理办法,环境污染问题依旧无法解决。
保护保护区环境刻不容缓,于是,一系列关于保护旅游生态的措施在此前相继出现。
1月初,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开表示,2020年内蒙古狠抓违规侵占用草原问题,对全区草原旅游景区进行全面摸排,对发现的涉及违规侵占用草原的943家旅游景区进行全面整治,其中拆除397家,办理手续546家。
包括之前的保护活动,内蒙古共拆除草原违规私搭乱建蒙古包11000余座,对全区3647个未履行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手续项目、1257个违法征占用草原开采矿山项目进行全面整改。
青海也曾先后发布过一系列旅游禁令。包括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以及新疆阿尔金山、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禁止一切单位和个人非法穿越自然保护区;年保玉则景区暂时关闭;青海湖鸟岛叫停旅游经营活动;青海湖沙岛景区叫停旅游经营活动;黄河源头禁止旅游活动;青海岗什卡雪峰禁止开展登山滑雪和户外探险活动……
摄图网
青海和内蒙古甚至是越来越多以自然资源为主要竞争力的地区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十分重要,但一味寻求资源保护只会平白牺牲发展机会。
于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生态旅游成为最优选,对部分自然生态环境敏感而脆弱的地区,管理者更要积极平衡当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1>2”的适用地
自然保护区和自然资源景区的生态资源开发也需要技巧。
相关专家表示,大部分省份和景区的资源大同小异,如果无法将开发出特色产品,就无法形成有效的竞争力,自然保护区和景区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不能人云亦云。
因此自然保护区和景区在规划设计时,需要考虑到现实背景,生产出实在的、看得到、摸得着、听得到的生态产品。
在充分挖掘当地生态资源后,围绕现有的生态资源,大多数保护区和景区会推动融合更多旅游业态,形成真实的经济效益,让“1+1>2”的旅游竞争优势得到发挥。并让当地农民参与其中,这样即可增强地方特有的文化气氛,提高资源的吸引力,又可以让当地农民从生态旅游的发展中受益,改善当地农民生活,从根本上带动当地人对生态旅游资源的自发保护。
日前,城市空间内容服务商共享际完成对无瓦营地的战略控股,计划打造出创新型农业生态旅游基地,为都市人群创造更多元化的户外消费场景。
无瓦营地项目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尚信村汤尚路,毗邻温榆河森林公园河畔。据悉,共享际与无瓦营地将以生态、生活、生机,三生融合的内涵理念为营地运营的核心基础,发展数字农业,观光农业,特色农业和林下经济,推进精品民宿建设,打造创新型农业生态旅游基地;并提供生态教育的科普,提升消费者生态环保意识。
“生态旅游与农业康养的结合,是产业链的延伸,是在地文化的独特性彰显,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消费者角度说,享受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享受了绿色有机的农产品,更保障了个人的身心健康,那么生态旅游项目的吸引力会更大。对运营者来说,丰富了产业链及产品线,即扩大了项目影响力又提升了盈利能力。那么生态旅游与农业康养的有机结合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吕玄表示。
摄图网
另以湖北孝感朱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其主要由河流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3大类型组成,目前,朱湖核心区湿地生态修复区4860亩,水系、道路畅通,生态景观初具规模。
受益生态保护措施,芡实、水葱、莼菜等10多种一度在朱湖区域销声匿迹的野生植物,青头潜鸭、小天鹅、白额雁、苍鹭等20多种数十年不见的野生鸟类再现河湖渠汊。为发展生态旅游,朱湖公园建成鸟类观测站3处,观鸟屋、观鸟塔4处,亲水平台4处。
朱湖国家湿地公园更投资900多万元,兴建了占地4000平方米的湿地公园科普宣教中心,邀请国内著名湿地保护专家到湿地公园开设专题科普宣教讲堂,举办各类科普宣教活动30多次、受众1.6万余人次,接待访客0.9万人次。
生态观光是自然保护区旅游的起点,而合理植入文化要素,使旅游者实现精神层面的升华是依托自然保护区发展旅游业的最终使命。
精河木特塔尔沙漠景区拥有国内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丝绸之路新北道遗址及托多克古驿站遗址,同时也蕴含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名人诗词文化与红色文化,具有代表性和开发价值。
木特塔尔沙漠景区在规划设计上将丝路古驿道文化与建筑设施、景观和谐交融。包括提炼新疆及西域建筑元素、将当地色彩融入建筑风格中等,在景区景观中也体现了沙漠风情。基于历史,更有三大节事将本是“生态死角”的沙漠文化展示到了游客面前。
不论是森林、湖泊还是沙漠,对于未来生态旅游市场的发展方向,吕玄也表示,未来生态旅游一定还会继续融合文化,教育,演艺等要素,丰富生态旅游产品内容,尤其如何发挥数字经济的引领作用,可能是未来生态旅游破题的关键和持续发展的动力源。让文化,农业,康养,教育,餐饮,商业等多种业态在数字经济的引领下,协助生态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
基于保护区的特殊地位,在自然保护区和景区致力于发掘当地生态资源时,也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性。保护与开发的过程必定艰辛,但得到的回报却是长久的。当自然保护区和景区不仅是吸引游客的法宝,更是自然植被和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将是世间最美的风景。